隨著氣候的不斷變化與人類對自然的不斷改造,地質災害變得愈發頻繁。地質災害不僅直接威脅生命安全,還會摧毀基礎設施、阻塞河道引發次生災害,并造成長期生態破壞。
為了及時有效的應對地質災害,我公司研發了GNSS位移監測站。GNSS位移監測站 具有精準的監測能力、高效的預警機制等優勢,能夠為地質災害防范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持。

GNSS位移監測站——功能優勢
毫米級測量精度
山體滑坡、地面塌陷等地質災害的早期征兆往往隱匿于微小形變。我公司所研發的 GNSS位移監測站可同時接收多系統多頻率衛星信號實時上傳解算平臺,且解算結果精確,實現了毫米級定位精度。
同時,設備采用PPK載波相位事后差分定位技術,利用后處理算法消除電離層延遲、對流層折射、衛星軌道誤差等干擾因素,將水平位移誤差控制在 ±(2.5+0.5×10-6×D)mm,垂直位移誤差控制在±(5.0+0.5×10-6×D)mm,能夠精準監測到山體滑坡、大壩沉降、橋梁形變等災害微小形變的早期信號,為災害預警提供可靠依據。

全方位防護
GNSS位移監測站主要由GNSS天線、GNSS天線罩、避雷針、太陽能電池板、主控制機箱(內有主控傳輸模塊)、安裝支架組成。由于設備常年在戶外工作,為保障設備運行安全,為其加入了多種細節設計。
① 設備自帶金屬電控箱,可有效保護內部元器件不受外界環境影響,電控箱采用金屬噴塑工藝,既可以有效抗擊紫外線侵蝕防止金屬老化和雨水腐蝕,又保持了設備的美觀性。
② 戶外環境復雜,GNSS位移監測站時常面臨狂風、暴雨等惡劣天氣的侵襲,普通立桿存在傾倒風險,無法保障設備正常運行。GNSS位移監測站采用了直徑114mm的加強立桿,符合《地質災害專群結合監測領警技術指南(試行)》中“GNSS立桿直徑應≥90mm”的規定,粗壯的立桿為設備提供了穩固的支撐基礎,保證了監測數據的連續性和準確性。
③ 在礦山、道路、邊坡等場景,由于紫外線強烈、酸堿腐蝕物質多等影響,天線長期暴露在這樣的環境中極易被老化腐蝕。
因此,GNSS位移監測站的頂部加裝了天線罩,可有效防止天線受到外界環境的侵害,延長天線使用壽命且不會影響監測站對衛星信號的接收。
④ 由于GNSS位移監測站其金屬構件和高靈敏度天線極易成為雷擊目標,GNSS位移監測站加裝了避雷針。避雷針通過尖端放電效應主動引導雷電流,結合埋設的接地網形成低阻抗泄放通道,可將數萬安培的瞬時電流導入地下,有效避免雷電直擊導致的主控模塊燒毀、天線接收器損毀等硬件故障,同時抑制感應雷產生的電磁脈沖對數據采集模塊的干擾,確保位移監測數據連續性不受雷雨天氣影響。

無需布線,太陽能供電
在電網難以覆蓋的區域(山地、峽谷),傳統供電方式往往面臨拉線供電困難、成本高昂等問題,GNSS位移監測站采用太陽能供電系統,符合環保理念同時,免除了在復雜地形中鋪設電線的困難,徹底解決了地形限制帶來的供電困境。
參數配置方便
用戶只需在手機下載“碰一碰藍牙配置”,即可對設備進行無線配置,方便快捷,省時省力。
無線數據傳輸
傳統有線傳輸依賴物理線路連接,在山區、隧道、河流等復雜地形中面臨布線困難、易損毀、維護成本高等問題。GNSS位移監測站采用了“基準站+測量站”(一個基準站可以對應多個測量站)的協同架構,依托4G無線傳輸技術將數據上傳于環境云平臺。徹底擺脫了空間限制,無需開挖溝槽或架設線纜,避免了線路斷連導致的數據丟失風險,這種“一對多”架構還大幅減少了基準站的建設數量,保障精度的同時顯著降低了硬件部署與維護成本,尤其適用于大范圍監測場景(如數公里長的邊坡或礦區)。

多設備協同工作,共同監測
GNSS位移監測站作為地質災害監測設備,還可與水雨情監測站、氣象站、壓差式靜力水準儀、滲壓計、裂縫計等設備協同工作,組成地質災害監測預警系統,將數據上傳至環境監控云平臺(綜合環境監控云平臺/綜合環境預警測報平臺),通過數據交叉驗證提高監測結果的可靠性,多源信息融合構建更精確的預警模型,利用不同監測維度的數據進行互補,完整還原地質災害演化過程,為科學制定防災措施提供決策支撐。

綜合環境預警測報平臺
綜合環境預警測報平臺是為用戶免費提供的綜合性服務平臺,平臺具有實時數據查看、歷史數據查詢、超限報警、數據共享、大屏可視化等功能,可有效滿足用戶在數據處理時效性等方面的需求,解決了GNSS位移監測站在實時性、可訪問性、及時響應等方面的局限。

應用領域廣泛
GNSS位移監測站應用領域廣泛,可應用于滑坡、水利工程、邊坡位移、泥石流等地質災害進行監測,及時發現潛在危險,為災害預警和防治提供依據,保障項目的安全運行。